在整個亞洲,多國對厄爾尼諾現象發出警告。
印度作為最大的大米出口國,其出口限制已經擾亂了市場,而厄爾尼諾現象帶來的干旱天氣可能會造成更多混亂。任何產量損失都可能導致全球供應緊張,并可能促使近期已從近15年來最高水平回落的價格再次上漲。
主要大米進口國印度尼西亞表示,其產量受到天氣輕微影響,2023年產量可能減少120萬噸,計劃今明兩年進口更多糧食。越南則讓農民比平常更早種植下一季作物,要求湄公河三角洲地區的種植者從本月初(而不是11月)開始播種。該地區的冬春作物產量占26%。菲律賓還向種植者提供援助,以應對天氣帶來的影響。
厄爾尼諾是一種周期性的氣候現象,通常會給亞洲部分地區帶來更炎熱和干燥的天氣,并導致干旱和野火。異常天氣可能會導致農作物干枯、電網緊張、影響漁業。
一些作物確實受益于厄爾尼諾現象,例如加利福尼亞州的杏仁和鱷梨得益于更多的降雨量,但大米、可可、糖、小麥和棕櫚油等作物往往面臨更具挑戰性的生長條件。
馬來亞大學生物科學研究所副教授穆罕默德·沙基林·米斯潘(Muhamad Shakirin Mispan)表示:“許多作物,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賴水供應的作物,將受到厄爾尼諾現象的嚴重影響。”他補充說,主要生產國產量下降將“嚴重影響全球大米供應,不僅影響東南亞,還會波及全世界”。
自七月下旬印度加強出口限制后,大米市場經歷了數周的動蕩。此舉令亞洲和非洲各國政府感到擔憂,引發了一系列供應協議和外交行動,也觸發了有關囤積居奇的警告,并加劇了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通脹。
澳大利亞也將受到厄爾尼諾的影響。該國預計厄爾尼諾現象將至少持續到明年二月底。(來源:金十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