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10月22日文章,原題:歡迎來到“隱居消費者”時代 在某些方面,新冠疫情大流行只是一個小插曲。而在解封后,至少有一種變化是持續的:富裕國家的消費習慣已經明確且可能永久地發生了變化——歡迎來到隱居者的時代。
在新冠疫情之前,消費支出中用于服務的份額穩步上升。隨著社會變得更加富裕,人們對奢侈體驗、醫療保健和財務規劃的需求更加旺盛。但在2020年,由于封鎖,酒店住宿和理發類的服務支出坍塌。人們在家里的時間更多,對相關商品的需求激增,爭相購買電腦設備和健身自行車。
3年后,用于服務的支出份額仍低于大流行前的水平。富裕世界的消費者在服務上的支出比2019年預計少了大約6000億美元。特別是,人們對在外面進行休閑活動的興趣減少,這其中包括酒店和娛樂服務。節省下來的錢被用于購買商品,從持久消費品如椅子和冰箱,到衣服、食物和酒等。
在一些國家,隱居的習慣沒有根深蒂固。例如,在新西蘭和韓國,服務支出符合大流行前的趨勢。然而,在許多地方,隱居行為持續流行。在捷克,受到新冠疫情的重創,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比大流行前低了約3個百分點。美國也差不多。許多日本餐廳的預訂甚至減少了50%。
乍一看,這些數據與事實不符。預定一家好餐廳不是比以往更難嗎?酒店不是充滿了旅行者,導致價格飆升嗎?然而,擁擠的真正原因不是需求過高,而是供應受限。
如今,較少的人愿意在酒店業工作——在美國,該行業的總就業人數低于2019年底。大流行的破壞意味著許多本應在2020年和2021年開業的酒店和餐廳從未開業,F在英國的酒店數量約為1萬家,自2019年以來沒有增長。
為什么隱居行為持續存在?第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一些人仍害怕感染,無論是新冠病毒還是其他病毒。在富裕的地方,人們正在放棄擁擠的公共交通,選擇自己的私人車輛。在英國,公共交通的使用大大減少。人們似乎也不太熱衷于親密接觸的服務。在美國,美發和個人護理支出比大流行前低了20%,而化妝品、香水和指甲護理的支出增加了1/4。
第二個原因與工作模式的改變有關。根據在倫敦國王學院工作的阿克索伊及其同事的說法,在世界上許多富裕的地方,人們現在每周在家工作大約一天。這減少了在辦公室進行購買行為的服務需求,包括午餐,而增加了對DIY商品的需求。去年,意大利人在玻璃器皿、餐具和家用器皿上的支出比2019年增加了34%。
第三個原因與價值觀有關,大流行可能使人們變得更像隱士。根據美國的官方數據,去年人們比2019年多睡了大約11分鐘。他們還減少了在需要會員資格的俱樂部娛樂和其他社交活動上的支出,并增加了獨自一人活動的支出,如玩園藝、看雜志和遛寵物?磥,新冠疫情的最大遺產似乎是把人們拉得更遠了。
來源:環球時報 舒凡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