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餐網
餐飲行業有一條被普遍認可的規律——“創新破萬卷”,海底撈就是這一規律的踐行者。從演唱會門口“撈人”,到在夜市擺攤,再到提供洗頭服務...今年,海底撈屢次憑借“新玩法”刷新消費者對于品牌的認知。
創新是為了適應世界的變化
創新來源于世界的變化,我們的顧客在變,我們所處的大環境在變,相關的技術也在變。
我是學IT出身的,這幾年海底撈在搞私域運營,講到流量池、私域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曾經遙不可及的互聯網技術現在居然深入到我們的運營當中,和我們緊密結合了,如果不懂這些技術,就沒法干下去。
我們的員工也在改變,海底撈有1300多個店長,“00后”的店長已經出現了,估計再過幾年“10后”的店長也會出現。和他們溝通時,我能感受到隔代,員工的管理難度在變大。
同時,企業也在變,2010年我進入海底撈,那時我們還只有50多家店,現在已經1300多家店了。企業在發展,我們逐漸從一條小魚變成一條大魚,最后變成了鯨魚,扎上一針過了一個月才會突然說好痛,反應比以前遲鈍了。
在企業這樣的規模下,不出現官僚化,能夠讓自己的執行力更強一些,反應更敏捷一些,離不開創新這個話題。
餐飲行業是一個紅海,現存的相關企業就有1100多萬家,今年上半年就開了77萬家,所以企業要活下來、活得長,非常不容易。
之前,一位麥肯錫的專家跟我說,西方的餐飲企業的平均壽命是20-30年,中國的餐飲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3年。海底撈馬上要30周年了,怎么活下去?
創新,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話題。我們都說要“以不變應萬變”?那不變的是什么,變的又是什么?如何在變化當中不斷創新,可能是我們每個餐飲人都要去思考的。
比如,疫情期間,人們不出來吃飯怎么辦?以海底撈為例,在去年的時候,海底撈的外賣、社區運營獨立成一個部門,叫社區營運事業部。我們的社區營運事業部創造了海底撈歷史上利潤最大的一年,這是一種變化。
再比如,很久以前海底撈內部基本是不做營銷的。2014-2015年的時候,有人問我們,海底撈的微博熱搜這么多,到底是怎么做出來的?我說,那不是海底撈做的,如果要制造熱搜,海底撈肯定只會制造正面的熱搜,根本就不會有負面的熱搜。
很長一段時間里,海底撈內部沒有市場部,也沒有營銷部。 后來才建了品牌部,前年又成立了營銷部。我們發現沒有這些部門真的不行,時代變化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改變了 。舉個例子,十多年前我們拉顧客要去掃樓,現在就不用了,直接用私域發信息觸達。
創新三步法,精準洞察、快速響應、不設限滿足
關于創新的思路,我總結了三個點供大家參考。
第一個點是要精準洞察。所有的創新都應該來源于顧客的需求,如何去精確地洞察顧客的需求,這是一門挑戰。
其次就是快速響應。舉個例子,只有1家店的時候,我們下達一個任務后,大家馬上可以說干就干,但如果有1000家店,我們今天下了任務,怎么保證到了晚上所有的店都干了,這是很復雜的事情。
最后就是做到真正滿足顧客的需求,做到不設限滿足。

以演唱會為例,3月份我負責海底撈北京大區的工作,有一天我們的工作人員跟我說北京會舉辦一場演唱會。我就在想,演唱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場景,這個場景里顧客的需求是什么?我們能為顧客提供什么?將顧客需要的,我們擅長的,友商沒有的,三者畫一個圈,中間就是我們創新的點。
首先,顧客需要:參加完演唱會想吃飯,或者是看完演唱會的高漲情緒還沒消解,要找個地方繼續嗨,這是他們的主要需求。
第二,我們擅長的:海底撈經營夜宵起碼有20年了,我們有門店營業到凌晨3點,也有門店營業到7點,很多門店還有專門的24小時電梯等等,做夜宵,是我們擅長的事情。
第三,友商沒有的:晚上12點演唱會結束之后,顧客能選擇的餐廳不是很多,競爭不是很激烈。
這種情況下,我們說演唱會的場景能不能去做呢?鎖定了顧客的需求,做的時候能不能快速響應呢?對海底撈來說,其實挺難的。有演唱會這個需求,要派一個大巴去演唱會區接送這件事,在海底撈內部要通過是比較難的,比如派大巴,萬一出了車禍怎么辦?我們要承擔責任,店經理會說這確實不能干,風險太大了,于是就沒法干了。
當企業做大的時候,每個部門都會想發揮自己的作用,組織想快速響應確實很難,特別是像海底撈這樣一個大企業,挑戰更大。
共2頁 [1] [2] 下一頁